分歧
分歧
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三十八位平民侯上书之后,紧接着便是上京城许多达官贵人,王公大臣,大小官吏,以及将官请愿书。这些人的身份地位,是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。最重要的是,数量繁多。足足三、四百封文书递上六部,支持方云封侯的时侯,再次在各方引起震动。
三、四百名王公大臣,大小官吏,几乎都有孩子在方云名下任职。这些人都是沿袭的儒家三妻四妾的制度,膝下子女众多。但能送到学宫学习的,无疑例外,都极受重视。
方云把这些学宫出身的学子,拉入自已名下。等于把这些绑到了自已的战车上,打上了他方云的烙印。以后,即便是万一他倒下了,这些人身上的烙印那也是洗不掉的。
与其以后受打压,不如现在搏一把。更何况,前面有三十八位王侯上书造势,他们做起来也就安心多了!
所谓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。方家若是得势,他们膝下那些,跟着方云征战的子女,必然也是否及泰来!更可况,方家也远没到倒下的地步。
忠信侯等三十八位王侯上书,更是加重了方家在他们心中的份量。所以才有了,三十八位王侯先上书,其他王公大臣后上书的事。
这一切,都是在方云的授意下进行的!
平鼎侯府中。
“吱哑!”
房门推开,张英跨过门槛走了进来。躬身行了一礼,恭声道:
“父亲大人,太子殿下在门外等侯,要求您出去见他!”
犹豫了片刻,张英接着道:“父亲……,太子殿下,情绪似乎很激动!”
书桌上,正在执笔书写的忠信侯闻言,笔尖停了下来。长久都一动不动,似乎在面临某种矛盾的挣扎。直到“哒”的一声,一滴墨汁从笔尘渗下,坠落纸上,渲染出一个黑点,这才回过神来。
“英儿,”忠信侯袖袍一抖,左手伸了出来。将案头早准备好的一封没有铅封的信,推了过去:“将这封信递给太子吧。就说我,抱病榻中。不方便见他。另,见信如见人!”
对于太子刘秀的到来,忠信侯显然早有所料。连书信都准备好了。
“是,父亲!”
张英点了点头,拿起桌上的书信,转过身来,大步走了出去。
忠信侯府外,一排由年轻的宫女,太监和锦衣的大内护卫组成的仪杖队矗立在门外。仪仗队的中央,停着一辆八匹如龙骏马拉扯的青铜马车。
天子驾九,太子驾八。
这辆八匹如龙骏马拉扯的青铜马车里,太子刘秀正闭目盘坐,脸色阴沉。他对忠信侯一直极为尊敬,也很信任。没想到,这次忠信侯居然摆了他一道。
他有如此能量,却从没表露。方云和他现在的立场,他也不是不知道。但居然这么帮着方云。太子刘秀很愤怒,并不只是因为忠信侯帮着方云,更多的,是一种被背叛的愤怒。
太子刘秀并没有出去,他在等。等忠信侯走出来,给他一个解释。他的脸上,微微有丝潮红,显然正在极力压抑一股怒火。
“太子殿下,”一阵脚步声从马车外传来:“我父亲微感不适,卧病在床。恐怕无法出来迎接。这是他请给太子殿下的书信,说是殿下看后,会明白的。”
张英的声音从马车窗帘外响起。他站在马车旁,低着头,规规矩矩。
刘秀蓦然睁开眼来,目中掠过一抹怒火。他到了这里,忠信侯居然还找借口,避而不见。简直是不识时务,他到要看看,他有什么借口。
“信拿来!”
刘秀一只手伸出窗外,立即有太监从张英取过书信,递了进去。
“嗤!”
刘秀立即就将书信撕开,取出了其中的信张。他愤怒之中,倒没注意到,这封信并没有铅封。
“‘囚’臣张仁,拜见太子殿下……”
忠信侯的,他们都收了不少。各部衙门都差点放不下。
六部商议封侯之事,向来独立。极少受人影响。但这件事情,已经不是六部能够独立审核的了。他们之中,许多人的老师甚至都参杂进来了。
“方家次子封侯,牵连太大啊!……”
礼部尚书张公祺叹息道。礼为国家之本。所谓礼崩乐坏,国之不存。六部之中,礼部最为刻板。基本都是一些老儒。
礼部奉行的准则,向来是一切依规矩行事。按照规矩,方云封侯是没有任何问题。不管是战功,还是品行,都没有问题。但此事背后透露出来的,与“君臣之道”的冲突。甚至掺杂进的王侯之争,都让礼部一班老儒,心中矛盾、挣扎。
诸部之中,礼部受到的心理冲击,其实是最大的。
“是啊!是啊!……”
礼部尚书张公祺一句话,立即引发堂内众人的感概,一副感同身受的样子。连一向刚正不阿,不讲情面,刻板守旧的礼部老臣,都发出这种人情味的感概。方云封侯背后的复杂背景,可见一斑。
“无论如何,此事不能拖得太久。即便不能迅速得出结束,但至少要有一个对策。知道这件事情,该怎么办?”
兵部尚书瘳元俭道。
大堂内一片沉默,众人都露出思索状。
“没办法。这件事情,只能再次请求三公决议了!”
刑部尚书李居正有过这种经验,沉默一阵后,立即提议道。
大堂里,一片沉静。没有人吱声。奏请三公决议,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。做为六部官员,封侯册立。而是因为这些六部官员,本身对于方云封侯之事,就有答应。因为本身的疑惑不决,难以裁决,所以当外部诱因出现,就变得更加难以裁决。
很快,一封六部陈情表,关入了太和殿,三公所在之处。
然而与众人的预期不同。以往快速批复的三公,这次的回复,居然迟了三天。直到第四天早上,三公的回复,才送到兵部。
“……召方云,回京叙职!”
这封三公裁决下来,六部震动。这种震动,并非是三公决议,针对方云的决定。而是这种决定,背后透露的信息。
结合三公迟迟没能给出答复这件事,一件事情顿时变得显而易见——“方云封侯”这件事,连三公都没有定论。
也就是说,连三公本身,对于方云是否封侯这件事情,也产生了分歧!这一点,才是让各部官吏震动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