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六章 话说圣贤(1 / 1)

有一处古寺,已无人烟,寺内应是年久失修,

比较破烂。

不过地方颇大,兄弟们应当能够全部住下。”

“嗯,辛苦了,小五。”

男子脸上露出笑意,

随即挥手向后高喝,

“弟兄们,再加把劲!

到了地方,咋们再好好的喝上一顿!”、

“好!听三镖头的!”

“驾!”

“驾!”

……

“世兄,这科举考试可是越来越难了啊,

不仅‘五经’加入了儒法经义的探讨,

就连‘四书’之中,诗词都变成了三首,

文只剩下一篇,

再有经史、时务策,

依旧是与儒法相关。

这日后不会全部转变成儒道之法吧。”

一名身穿白色儒服,头戴方巾,

身背箱笼的书生脸上带有抱怨之色的,

朝着中间的一人道。

而另一边,

同样打扮的书生也是面带忧愁之色,

“去年府试算是中等,

如此才有机会前来参加今年的乡试,

不过听说人数众多,

增补的录取名额却是没有多少,

今年,愚弟估计是无望中举了。”

说完,男子脸上带有羡慕,钦佩之色望向身旁之人。

徐正松,府试之中的第三名,

虽然没有茂才的名头,

但也是秀才之中的有学之辈了。

“呵呵。”

徐正松听了两位同伴的抱怨,

随即抬头望了望晴空万里的天穹。

开口缓缓道:

“两位贤弟应当知晓,

自齐王得儒道之法,陛下颁行天下。

至今也不过四年,

但却使吾等文人士子有了另一条大道。

如今,科举还犹如前朝,只为做官吗?”

话落,

两人沉默不语,心中深思。

“天运三年,朝廷下令开恩科,

忽有举试之时,天降才气,

有人得天授才气灌顶,从而文位突破。

此点,两位贤弟应当有所知。”

两人默不作声的点点头。

“可之后拜夫子庙时所出现的事,

才是震惊天下啊……”

徐正松眼中闪过希冀之色。

他们那一科,

通过府试之后,前往夫子庙拜谒。

当结束拜谒之后,

瞬间,天降才气光柱,

除了个别两名士子,

其余之人,

皆在旦夕之间,

受到才气灌顶,然后体内的才气,

尽皆由原本的薄雾之像,

变成才气如丝,

之后,又变为才气如针。

原本一介白身,

未有文位的书生学子,

却在短短时间之内,

受到才气灌顶,

从而突破秀才文位!

此事一出,

一府之人,尽皆大震。

随即纷纷去报,

送往京都。

但之后,

天下众人却是了解到,

不仅仅是一府之地,

整个大明儒法所传习之所,

有科举开考之地,

在拜完夫子庙之后,

尽皆天降才气,

诸多学子,文位在半日之间提升到秀才!

这可是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奇异之事!

顿时,朝野上下一片沸腾,

民间士林,也是议论纷纷!

众人恍然,

原来还可以这样提升文位!

一时间,科举之路引得更多的文人学子,

开始趋之若鹜。

由下到上,

天下学子文人的想法就是,

既然科举能够直接被才气灌顶,突破文位,

那就让朝廷每年多扩几个名额就是。

如此,翰林大儒,礼部尚书,

内阁辅臣等等,

纷纷寻到天运帝朱誉攞以及齐王张起灵,

从而商量此事。

不过一见到面之后,

朱誉攞直接表明,

他已有章法,

众人无需担忧。

天运三年起,

天下科举所试,

根据各县各府各行省,

文道昌盛程度,

从而决定各地所录取名额!

因为据朱誉攞和张起灵两人猜测推断。

科举录取名额不能扩太多,

同时也不能盲目的去扩大。

须知科举原本的初衷就是筛选才学之辈,

在加入儒道之法后,

则更加的注重于此。

因此,扩大名额不现实。

其次,才气天降是否有个冥冥中的评判标准?

若是科举选出的书生学子,

未能达到此标准,

未有才气天降,那岂不是成了一个笑话?

而天运三年所出现的,

有些州府之中,会有那么一两个人,

没有受到才气灌顶!

后面探寻发现,

乃是走了关系,私通考官之辈,

其身并没有真才实学。

为此,还牵连出一连串的利益官员。

所以最终,朱誉攞两人商量了,

可以扩招名额,

但得根据每行省每府每县的文道来决定。

此判断之法,

其实朱誉攞是根据各地人道气运的多寡所判断而来。

因此,此法施行之后,

于天运四年的院试,

甚至有的府州,名额还被削减了。

一时间,

各地官员,

对于文道昌盛的考核,

也变得更加重视了起来。

“两位贤弟。”

徐正松定睛笑了笑,

“科举变难了,

但是中了之后,可就夫子庙前天予文位了啊。

这可比伪乾时期,好了太多,

且变化也太多。”

说着,徐正松转头看了两人几眼,

轻笑道:

“两位秀才公,如此,你们还有何可抱怨的啊?”

“额……”

两人脸上讪讪,

徐正松说的没毛病。

虽然科举变难了,

但只要考中,

那么很大概率就会被庙前灌顶!

而两人,

也是因此成就‘秀才’文位,

而和他们自己的功名一样,都是秀才!

此时,

不过是对接下来的乡试无甚信心,

从而心中烦忧罢了。

“世兄,你是麟州府的头三名,

此次乡试,当有很大的可能榜上有名啊。”

两人有些羡慕,

但是眼中毫无嫉妒之色,

毕竟三人同窗多年,

再加之各自家中又是多年世交。

因此,倒是真心的祝福。

徐正松脸上表现出从容的神色,

淡淡一笑,

随即又像是想起什么话头。

悠悠朝着两人道:

“张兄,李兄,前些日子,

吾看过几篇前朝的传记。”

“前朝?”

“伪乾?”

徐正松摇摇头,

眼中露出一丝鄙夷之色,

“张兄,你自己都称呼伪乾了,

如此,又怎能称上前朝?”

左边男子脸色讪讪一笑。

“大明之前的大宋?”

“呵呵……不错。”

徐正松朝着右边点点头。

“那几篇传记,其中就包括卫夫子和王阳明先生的。”

“卫夫子和王阳明?”

右边男子张庆成脸上露出一丝惊诧之色,

显然是对此名感到惊呼。

而左手边的李丹河也是反应了过来,

直接脱口而出道:

“这不就是夫子庙的那几位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