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六章 比尔来,有因果(1 / 1)

比尔来,有因果

随着茶艺展示会在美国兴起的风潮,华盛顿的数家大超市内开始摆放了一个茶叶专柜。上面赫然用中英文写着“龙井”二字。眼尖的顾客,便看到了这些茶叶。

尽管没有通过任何的宣传手段,但仅仅是五十吨的茶叶在茶艺展示会的数日之内便销售一空。无论是美方还是梁三平,都极为惊讶美国人的这种热情。

五十吨茶叶,这可不是个小数目。但却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面,销售告竭。不得不承认,梁三平的各种宣传手段对于茶叶的畅销起到了极其积极的影响。

“哈哈哈……梁三平先生,久仰大名啊!您的销售手法,实在让我钦佩。即使是成名多年的营销大师,或许在这方面也差了您不止一筹啊!”

比尔.伏特笑呵呵的对着梁三平道,而后者则是谦虚的说这不过是巧合而已。梁三平的谦虚倒不是虚伪,他自己清楚这些手段其实都是学自后世。

如果没有那些见闻和学习,自己也没有办法发挥出这般本事。但这在比尔.伏特看来就很特别了,和现在美国提倡和习惯的张扬相比比尔.伏特更喜欢东方式的内敛。

在比尔.伏特看来,这种内敛的本事,比之张扬更为有力。一直以来,比尔.伏特都对东方文化有着特殊的喜好。在他看来,东方文化中有着一种特殊的神秘魅力。

伏特和中国的历史关系可以追溯到1913年,当时伏特将大约25辆T型车销到中国。在1924年的时候国父逸仙先生致函亨利.伏特,希望他来帮助建立中国的汽车工业。

亨利当时也答应了这个请求,但直到四年后才筹备成行。192年伏特公司在魔都设立了一个销售和服务分支机构,该机构的业务直到批判我,但是对轿车就是要像计划生育那样严格控制,一辆也不准多生产。”

多年之后,陈祖陶和那位已经退下来的官员再次在另一个场合上见了一面。那位官员感慨自己当年的确太过保守,并诚挚的向陈祖陶致歉。

“纳尔逊我的朋友,相信我的情况你也是知道的。在工业方面我可是一句话也说不上,你让我帮着他跟国内的工业口联系,这真是强人所难了啊……”

梁三平苦笑的对着纳尔逊道:“如果是农业,我还能说上一些话。但工业方面,我真的是无能为力啊!这件事情,想必比尔先生也是知道的吧?!”

“他当然清楚!但也正是因为你是农业方面的人,他才选择和你接触。”却见纳尔逊笑嘻嘻的道:“如果是工业口,恐怕你现在已经从国内得到消息不能和比尔进行接触了。”

纳尔逊说的是事实,当时中国虽然允许合资企业出现。但外资不得占公司股份的5%,必须是低于5%的持股。也正是因为这个,伏特公司很是犹豫要不要进入。

但吉普、大众等公司却根本不考虑这个,直接选择了进入中国市场。哪怕是持股率较低,他们也愿意进入。这让大众和吉普,在国内发展的极好。

不说大众的桑塔纳系列在整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于中国的影响,即使是吉普所产的帝都吉普、切诺基等车,更是以“中外合资首款SUV”的身份进入了人们的视野,并且一生产就长达2年之久。虽然后来公司重组,切诺基已经不再生产了。

但无数的车迷仍然记得这款车,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感情越来越深,还给了它一个亲切的称呼——小切。而它的忠实簇拥们,甚至将它收藏起来引以为傲。

“就是因为你不是工业口的人,他才希望你来牵线。”却见纳尔逊笑呵呵的道:“其实,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。包括找谁谈、怎么谈,但首先他们得掩人耳目去中国……”

梁三平闻言恍然,自己是做农业的。如果比尔.伏特跟自己贴近,并放出风声他们对于投资农业有兴趣。那么一堆人的目光自然会被吸引在农业上面。

他们便可以顺理成章的让人随着梁三平前往中国,名目么……自然是考察了。但到了中国以后做什么还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么?!梁三平一下子就理解了比尔.伏特到底想要做什么。(未完待续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