蝴蝶效应的良性反应
从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,1917年4月18日中国对德奥宣战开始,围绕着王庚参战军的编练扩大以及不断的被武装,中国似乎不知不觉走上了战时发展建设的快车道。
参战带给中国的巨大好处已经毋庸置疑,参战将让中国付出的代价则还根本没人能看得到,在国会议员中占相对多数的南方党人,因为参战前后的立场和表态事实上也分化成了好几派,原来太炎、谭人凤、廖仲恺、马君武以及朱执信等追随孙大炮,反对中国参战,而益友社、政学会的张继、吴景濂、谷锺秀等,以及汪精卫、胡汉民、王宠惠等主张参战。
汪精卫认为中国“为维持一己之尊严起见,已当极力抵抗。”胡汉民认为“至今中国均处被动之地位,目下正系自动之时机也。”王宠惠认为如果中国目前维持中立,日后“必致自受种种之责备。……故目下应毅然出之,与德国正式宣战也。”
另外一些没有明确表态,但倾向与支持参战,如蔡元培,在中国参战后终于表态支持政府和内阁的决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