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秋邈矣变新腔(23)
,而且受到了很多重臣的赏识,立刻就变了一个人。等到宗泽得中贡生,继而通过了礼部试,再被太后钦点为状元,老和尚在面对宗泽时的态度一变再变,腰也弯得越来越低。
不过宗泽的回礼始终不变。以他的年纪,尚做不到宠辱不惊,但待人前后如一,不因成了状元而目无余子,宗泽还是做得到。
老和尚送来的夜宵,宗泽推让了一番,见无法推辞,方才收了。然后谢过,又寒暄了几句,再送了主持和尚出去。
重新回到房中坐下,看着桌上热气腾腾的银碗,宗泽只有苦笑。
他也知道,寓居的寺院,从主持和尚,到看门的火工道人,这两日都是兴奋不已。不仅仅是因为寓居寺中的考生里面出了一名状元,而感到与有荣焉,还有利益上的好处。
每日登门造访的多少宾客,在礼节上都会顺手给点香火钱。而更多地是一干为了沾点状元郎的光的客人,出手更是大方。
据宗泽从住在隔邻院中的一名国子监同学那边听来的小道消息,短短数日,在东京城中并不起眼的小小寺院,每天得到的香火钱,比他中状元前多了怕不有百倍。而且不说宗泽对寺院名气的提升,光是居住过状元郎的房间,想到未来会有多少贡生愿意以天价来租住,就足以让主持和尚抱着他的账本整夜整夜睡不着觉。就是寺中跑腿的小沙弥,也能多吃几顿狗肉了。
旧日同学与朋友一如既往的谈笑,让宗泽感到很欣慰,幸好有些事还是没有变的。
作为状元,宗泽除了迎来送往之外,也有许多工作需要负责。
比如《同年録》之类的主编工作,还有与其他同年的交往,再比如近在眼前的琼林宴。
可是到了夜阑人静,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,宗泽在灯火下回忆起前日殿上唱名,依然犹如梦中。
当日殿上唱名时,听见自己的姓名。因为仓促之间临时改文,其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,从结构到用词都要大改。若以这次考试的答案来算,完全当不起状元郎的称呼。
一个进士,已经足以让家中的父母与妻子感到欣慰,实在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状元的头衔。
名不副实,岂不是要受人耻笑?而且如今已经不是‘岂不是’,而是业已受人嗤笑。文章好坏,多少也有一个标准,宗泽的答案若是拿那个标准来衡量,不能算是合格。
宗泽尚年轻,对外界的攻讦,还无法做到一笑了之,也没有安之若素的厚脸皮,始终都在想着要如何得到世人的承认。
盯着银碗上的花纹,他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。
既然无法推辞,那就干脆做到名副其实。
前两天宗泽听到一则消息,结合之前种种传闻,也算是可以确认了。
尽管一榜状元完全没有必要去,但宗泽觉得,
或许……自己应该试一试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“这是勉仲你刚刚写的吗?”
韩冈放下了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字纸,轻轻拍着。
“不知参政以为如何?”黄裳虽也是在笑,但紧绷的肩膀看得出他的紧张。
韩冈看了他一眼,笑得意味深长:“比状元郎的要好。”
黄裳立刻一脸认真的追问:“可能入前十?”
能否中状元要凭运气,但天子不可能改变所有排名前列的考生的名次,所以真正出色的还是排名前十的考生。只是黄裳这么问,当真是想要与今科的进士们分个高下。
苏轼昔年为了反对新法,熙宁三年殿试策问,他也曾经跟黄裳一样凑过趣,然后呈了上去。理所当然的被赶出了朝廷。
黄裳这么做,虽不会像苏轼一个结果,却也不是什么好事。破坏抡才大典的权威性,这是朝廷所不能容忍的,不论什么理由都不可以。苏轼当初被逐出朝堂,也不只是开罪了王安石的问题。
“那就不好说了。”韩冈缓缓地说道,“或许可以,或许就又要受到牵连了。”
黄裳不让韩冈避开问题:“如果考官没有偏私,不知参政以为如何?”
韩冈认真的想了一下,“……这申论一题,勉仲你太占便宜了。”
尽管今科考官的水平不高,对申论一题的评判可谓是一塌糊涂。宰辅们能将名不副实的递上去跟考生们争一个高下,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,韩冈更看重实际的才干。
像是心头放下了一件事,黄裳脸上的笑容顿时轻松了许多,他笑问道:“方才参政说黄裳能胜过状元郎,可是因为状元郎的策问不尽人意?”
“只是以论事为说,不为不佳,只是他是运气,遇上了太后能够体谅。”
不是能够体谅,是根本看不懂。黄裳腹诽道。群臣皆知,向太后的文化水平还不足以让她读懂一篇文章。
“状元郎的文章,黄裳也拜读过了,的确多有恶犯之词,幸好太后有心求言,故而将他提到第一。”
“是啊,不然这一次殿试,前百都绝对没有他的份:以仁宗的恢廓,也受不了一句‘天监不远,民心可知’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