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望七八(中)
除了电影与电视业务之外,许氏最重要的还有天天报社。
现在《天天日报》的发行量已经逐渐稳定下来,现在正在积极向离岛、新界等偏远地区拓展。而它的广告业务量同样是稳居香港报纸之冠,无论财经版还是娱乐版,广告都多得刊登不下,要排到好几天才可以登报。
这种业绩自然让香港其他报社羡慕不已,不过却也不是哪间报社舍得花钱,把自己打造成为免费报纸的。像许氏的《天天日报》当初也是亏了数百万,才有了如今的销量与口碑。而当时还是经济危机的时候,报纸才五毛钱的港币而已。现在报纸价格都涨到一块了,如果要赔钱的话还会更多。
除了像《星岛日报》这样的报业集团,其他报纸每年的盈利不过千万,又怎么敢花两三千万港币,折腾出一份免费报纸来试水?
何况许氏已经用旗下的报纸,杂志,电视,电影,店面组成广告联盟,任何一家想要试水免费报纸的报社,都相当于同时与五个媒体对打,怎么有可能打得过他们?!
就算是报业大亨胡仙儿,旗下拥有《星岛日报》等多家媒体,在考虑了利弊得失之后,也放弃了想要试水免费报纸的念头。
因为她如果只经营收费报纸,广告方面的收入,外加售卖报纸的收入,还能让她保持稳赚不赔。但如果她一旦涉足免费报纸,就相当于直接与许氏硬杠上了。
而许贯武打造的广告联盟,威力却是无穷尽的。客户只要在他旗下任意一家媒体刊登广告,只要再交少量的钱财,就可以在另外一家媒体刊登。或者再出一笔比较便宜的费用,就可以有知名导演,人气明星帮他拍摄广告……
如此打包销售广告,一拖三,一拖五等等,不仅让许氏旗下各大媒体的广告量多不胜数,而且也让客户的宣传效果大大增加,所以令许多广告商都趋之若鹜。
不过许氏倒也没有对其他报纸媒体赶尽杀绝,互相都还留有一线缓和的余地。在很早之前《天天日报》改免费发行的时候,的确从各大报纸杂志的手中抢走了许多广告,让那些报纸杂志都对它恨之入骨。
但是当《天天日报》销量稳定,广告量激增之后,吃相就变得文雅了许多,不再从乞丐碗里抢食吃,也让其他报纸杂志有了喘息的机会。
不过如果他们哪一家敢动“免费报纸”这块奶酪的时候,许氏本来已经收起来的爪牙势必会再度探出去,到时候又将是一番腥风血雨。
《星岛日报》的主人胡仙儿正是考虑到这一威胁,自忖没有把握攻下《天天日报》,成为香港国明拍摄的《阿明》等等。还有像一些西方的文艺爱情片等等,也都被许氏引进了过来,然后转录成录影带租赁出售,果然比之前的功夫片要好卖得多。
不过虽然在香港本土,功夫片录影带不算大卖,但是在南洋,台湾,日本等地,程龙等人的功夫片,枪战片等却都大受欢迎,让人不得不感叹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果然也有一定的道理。
在录影带的普及过程中,许氏遍布港九的连锁便利店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。它就设在居民聚居区,让人可以走几步路就能找到,而且售价虽然比较高昂,一盒录影带要四十块港币,但同期一张电影票不过两块钱,街坊影院甚至只要五毛钱。但是租赁的价格却相对便宜,一天只要五块钱就好了。
五块钱租一天的录影带,对平民来说或许有点贵,因为七零年代末,寻常人一天的饭钱也不过四五块钱而已。不过对于比较富裕的中产家庭来说,五块钱却并算不上贵。而且每天租赁一盒录影带,等吃完饭之后合家大小一起欣赏,也是非常不错的休闲方式。
所以录影带租赁业务,现在是录音带收入的主要部分,另外一小部分则是购买。而与外销的录影带盈利相比,香港本地的录影带市场其实并算不上大,远远比不上日本,甚至连星加坡都比不过,所以将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……
便易得便利店方面,现在由许朱迪与她的男友哈利主管,两个人之前在许氏担任中层人员,经过了半年的锻炼与考核之后,终于向大家展现出了自己的实力,所以也让许贯武放心予以重任。
便易得便利店如今的盈利,虽然不过占许氏总体的一小部分,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却是巨大的。香港现在的零售业规模,约莫在五百亿港币左右,即便有一成的纯利也有五十亿。而便易得便利店现在占零售业的份额,也还不到一成而已。所以未来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。
许贯武希望便易得便利店能够在许朱迪的带领之下,超过香港超市龙头的百佳与大利连,成为香港超市的纳博万!到那时许氏的便利店遍布香港,全港市民如果要买东西,都要来便易得选购。就好像人们称赞李家诚说,他的钱即便被人赚去了,兜兜转转之后还是会回到他的手里,因为李家诚就拥有香港连锁超级市场——屈臣氏。
……
便易得便利店现在还是受到大利连,百佳等龙头超市的强势打压,所以有些货物还是需要自己生产。因为“便易得”品牌商品是自己制造并销售,省去了中间的周转环节,所以价格方面更加的便宜,而且质量方面也更加的有保障。以价廉物美赢得消费者的信赖,并且知名度几乎不弱于那些知名品牌,也算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。
而许朱迪近来打算再扩大生产规模,新增加一些产品的种类,尽量做到畅销的日用品自给自足,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压低物价,拥有更加突出的竞争实力。
对于她的这一想法,许贯武自然是百分百支持,不过却不建议她再在新界开工设厂,而是让她派人去内地发展。
对于二哥的这一做法,许朱迪开始不是太认同。因为常年生活在香港与英国的缘故,所以许朱迪比较属于亲英派,自然对北面的内地不是太感冒。
不过经过许贯武的耐心劝导,再加上在内地设厂,开始的时候的确可以享有许多优惠措施,而且无论是地皮还是人工都比较好解决,工钱也比香港这边便宜至少十倍,所以许朱迪略微思考一下之后,便开始通过新华社梁社长,与内地那边开始协商投资建厂的事宜。
对于许氏要来内地投资建厂,当地的政府自然是欢迎的。而且许贯武还是内地领导点名要照顾的港商,所以许朱迪过去之后受到了热情的接待,无论是地皮的审批,工人的招募,税赋的减免,原料的供给,乃至执照的审批等等,都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,很快就一条龙的通过了。
如此快捷便利的服务,也让许朱迪大为感慨,不禁对内地的刻板印象大为改观。而随后“易洁日化公司”正式在与新界隔河相望的保安县成立。易洁是英文easyget的谐音,翻译成汉语就是便易得的意思。